您的位置:美术高考网 > 院校动态 >

资讯搜索:

【考生故事】寒门学子的清华一年(3)

时间:2013-10-06 中国青年报 中国美术高考网 已有 人收藏

更多

苦恼

作为清华大学的学生,杨弘毅只有在家乡才能感觉到家乡人对这一身份的“骄傲与尊重”。

但清华园的生活跟他原来预想的不一样。没来清华前,杨弘毅憧憬的大学生活轻松而又丰富多彩,“除了学习,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”,他对社会工作很感兴趣,也期待遇到一个“质朴、善良”的女孩,在校园谈一场恋爱。

然而,过去的一年,他的校园生活既简单又辛苦。除了偶尔踢场球,他的其他课余时间都用来上自习,“补差距”。

总结在清华的第一年,他觉得“比高三还要辛苦”。

他用足球场上的释放来帮自己减压——与一帮不认识的人踢球,“出一身汗,回去冲个澡,感觉特别好”。

大一上学期,杨弘毅加入了系里的足球队,但队里“很多学长踢得太好了”,他还一直没获得上场的机会。

周末时,他偶尔会和原来的好哥们儿网上聊天。高中同学中,和他一样通过“专项计划”进入名校的有4个,“分别去了浙大、上海交大、西安交大和哈工大,学习这块儿,我也和他们交流过,都感觉压力很大、很吃力”。

心里不好受时,杨弘毅找到心理老师求助,老师让他“换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,多想一想自己的优点”。

杨弘毅对此更茫然,不知道自己有啥优点。

与杨弘毅同专业的赵齐峰,也是通过“专项计划”进清华的,境况更不容乐观。他因为跟不上所在专业的学习进度,曾多次向招生办提出转系申请,但专项生招生计划规定,“专项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转学,不转专业”。

赵齐峰的同学透露,他在大一第一学期挂科两门的情况下,开始消极厌学,“每天读小说,写写诗,挺逃避现实的”。

张辉的苦恼,则在于心事无人倾诉。张辉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,“一年到头,就过年时回家几天”。他高考时,父母也不在身边。现在每周一次的“亲情通话”,话题多围绕“身体上的嘱咐和关心”,往往说不到10分钟,电话就挂了,有心里话也没法说。

据了解,上述问题在“专项计划”和“自强计划”进来的生源中有一定的普遍性。

了解更多的有关中国青年报的信息: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1)
10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免责声明

1.本系统的信息来源于各招生单位对外公布的资料,且系统数据处于动态变化之中,请考生及时关注。

2.以上数据源自各类公开的信息,部分数据如有出入,请以中国青年报公布的数据为准。

3.如对本系统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我们。

热门图文资讯

相关文章列表

推荐文章

最新图文资讯

最新信息